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繁荣祖国的伟大梦想。
德闳,作为一所具有国际化教育理念的中国学校,我们在致力培养学生成为怀有全球视野的未来领袖的征途上,始终不忘强调让孩子们传承民族精神,时刻以祖国为傲,向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地球居民展现中国人的精彩与自信。
因此,我们将12月24日这个特别的日子定为“中国文化日”,邀请家长和学生同堂共庆,在丰富知识、了解历史辉煌的体验活动中,感知中国千年文化精粹带来的震撼。
-家长进课堂 Parents In Class-
多才多艺的家长们带来精彩纷呈的中华才艺课堂
-感受传统艺术魅力 Feel The Char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日当天学生们不仅欣赏了独特的民族艺术表演,还在文化市集中近距离观摩了诸多非遗文化的制作过程。
舞狮表演 Lion Dance
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
皮影戏 Shadow Play
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颇受欢迎。
古彩戏法 Ancient Color Trick
古彩戏法自南宋以来在杭州的瓦舍、街头以及喜庆堂会进行演出。戏法演员大都身穿着长袍,道具如鱼缸、瓷碗、花瓶、火盆等全部带在身上。表演内容按照中国民俗,大都有庆贺吉祥之意,例如吉庆有余。
面人 Dough Figurine
面人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通常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脱手而成。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筝 Kite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风筝材质,演进成今日的多线风筝。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时期,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烙葫芦 Flipping The Gourd
烙葫芦是一种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较知名的产地有山西和安徽。烙葫芦艺术家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能永久保存,艺术价值极高。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因此烙画既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拉洋片 Raree Show
拉洋片是表演者通常为1人,使用的道具为四周安装有镜头的木箱。箱内装备数张图片,使用灯具照明。表演者在箱外拉动拉绳,操作图片的卷动,表演者同时配以演唱,解释图片的内容。观者通过镜头观察到画面的变化。
草编 Straw Plaiting
草编是民间广泛流行的手工艺品,利用各地所产的草,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如提篮、果盒、杯套、盆垫、帽子、拖鞋和枕席等。有时利用事先染有各种彩色的草编织图案,有时则编好后加印装饰纹样。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